关于武馆 资讯与文化 国相专区 马国相先生带徒专区 书画摄影 视频专区 谈拳论道 联系武馆
 整体太极拳功夫
 
 
首页 整体太极拳功夫    

整体运动论


  整体运动理论是指导人体运动的一种新理论,又是一种新方法。作者在 20 年前的刻苦研究中,偶尔受到了儿童玩具“拨浪鼓”和“不倒翁”的启发,经过多年实践,总结出了一套完整而系统的运动理论体系。它的特点是能使人体在运动中保持完整,而且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,最大限度的降低人体自身的能量消耗,使动作轻松自然而灵活。这样的健身运动,既不损伤身体,又能自我康复运动系统上的疾病,调解紧张的神经,维护正常的生理功能。在体育运动中,它以调动整体能量的充分发挥为目的,所以,它最适合在太极拳及健身活动中运用,也可在摔跤、柔道等竞技项目中试行。

  整体运动是在用人体的中线为轴,以体带肢等方法的基础上,将意识与肌肉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完成的。现将运动中的各个环节分别论述如下。

  (一) 中线为轴

  任何旋转的物体都有一条轴线。人体运动离不开旋转,即使直线运动也是在无穷大的圆中进行的。人体凡有关节处皆可转动,因此人体上的轴线很多。但在整体运动中,把人体躯干作为主体,它的转动有两条无形的轴线,一条是垂直于地面的纵轴线,另一条是平行于地面的横轴线,两条线统称为中线。纵轴线是人体重心(体重的中心)点与地面垂直向上并通过人体的一条直线,它随着运动中重心的变化而改变通过人体的位置。横轴线是在人体俯仰,倾斜及翻滚运动时,转动圆心与地面平行的一条直线(略)。

  (二) 以体带肢

  体是指人体躯干部位,肢是人体四肢的简称。也就是说在中线为轴的基础上,用躯干带动四肢来运动,至少四肢的活动不能在躯干运动之前进行。四肢不单独活动,也不做一侧活动而另一侧静止的局部运动,否则不能有效的将整个身体连接在一起,其运动规律类似“拨浪鼓”。

  举例说明:

  用儿童玩具“拨浪鼓”来比喻人体运动。当“拨浪鼓”转动时,以鼓柄(中线)为轴,鼓身(体)带动鼓臂(肢),将鼓锤(手,足)自然摆动。鼓臂及鼓锤摆动的方向、频率和幅度,源于鼓身转动的速度及倾斜角度。人体运动力要从中线扩散到躯干,从躯干传递到四肢末端,由于人体四肢并非是被动物体,所以在传递的过程中,将各局部的力连接在一起,使力量成为一个整体,为人体充分发挥力量打下基础,这就是以体带肢的方法。 

  (三) 重心移动与身体平衡

  重心移动与身体平衡相互影响,又相辅相成。当方法正确时,能降低人体的自身能量消耗,是整体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  1.重心移动

  将儿童玩具“不倒翁”的运动规律来比作人体重心的移动规律。当“不倒翁”向一个方向摆去后,到达一定程度会自然朝相反的方向运动。不会在未达到该程度时中途停止或返回。它摆动的幅度及频率,取决于运动角度的大小。人体重心是在两脚之间互换的,它也象钟摆一样,摆来荡去。如果仅以人体重心的惯性维持运动,将重心完全落到一只脚上时,另一只脚再移动,此时最省力而动作最灵活。否则不仅浪费自身能量而且使动作僵硬,还容易造成损伤。因此在脚步的变换过程中,至少不能移动承受大部分体重之脚。对两脚移动的要求是“左重右动,右重左动”,象“不倒翁”那样,按着自然的运动规律移动人体的重心,这是重心移动的方法。

  2.身体平衡

  身体平衡是指在中线上使体重对称。身体平衡的方法,主要依靠躯干及肢体的运动方向和肢体伸出的长短配重来完成。体重的对称,就象天平两边的砝码相等一样,总之,要以自身最低消耗来维持身体平衡。

  (四) 意识与运动结合

  意识是指人的思维活动,它在挖掘人体潜能中起着重要作用。在整体运动中,要求思维与运动的肉体结合在一起,提高思维控制和调动指挥能力。在意识的支配下,体会整体力的传递过程并将它连接在一起,同时调动肌群甚至每个细胞参与运动,在不断的强化运动中,将意识与肌肉的能力相互提高,把整体思维和整体力融为一体,这才是真正的整体运动。

  怎样运用意识?运用意识的方法是在放松肌肉的基础上进行的,例如,人的耳朵不会动,要想让它动起来,先要想到它的位置,使耳朵放松而不用力,用思维慢慢的引导指挥它动,如果耳朵能动了,说明我们能用意识调动和指挥了。人体中像耳朵那样不会动的肌群很多,在意识的支配下,将其逐一调动起来,并参与到整体运动中来,有效的将意识与运动相结合,这是运用意识的重要方法。

   综上所述,人体运动的外在形式,与内在意识相结合,即是整体运动。整体力量的大小,取决于意识调动指挥运动肌群的多少及神经的兴奋程度。这种整体运动对人类体能开发具有重大意义。


内功原理


  (一)基本原则

  内功的基本原则是松、静、自然。

  1.松,指整体的放松。从毛发、皮肤、肌肉、筋、骨骼、关节到五脏六腑的全面放松。

  2.静,指心(思维、意念)的平静乃至虚无。

  心静与体松两者是相辅相成,是阴阳相对平衡的关系。心静体能松,体松心易静。

  3.自然,它的意义比较广泛,一般指不勉强,不呆板。在这里以《道乡集》录中所述“要自然而然,得其自然之机,顺其自然之势,听其自然之运,任其自然之止,如天地之旋转,日月之旋转运行,均出乎自然,不劳其心,不居其力”为准则。

  (二)三调与入静

  气功一般有三调(调心、调身、调息),以此来达到入静的目的。但是,调整的本身也是入静的大敌。调心往往是心猿意马,用意念的方法控制它,使之不想其它的事情,结果会越想越多,犹如电影一幕接一幕,即使能够控制,意念本身也有障入静,均违背了自然的原则。这就好象我们的眼睛,当你不让它眨眼的时候,就越难控制,如果你不控制它,它也经常有眨眼的时候,我们并不知道,这是很自然的。调身也是如此,总有不适之处。至于调息,往往会越调越喘,甚至造成胸闷之弊。而整体太极拳内功,是在“三大”原则的基础上,以法去法,逐步达到一种虚无的气功状态。

  1.调心,用思维想象大自然之气沐浴整个身体。体会气感要似有似无,想象的程度也在勿忘勿助之间,使之过度到虚无的状态。

  2.调身,以舒适为度。

  3.调息,采用自然呼吸,这里指的是忘掉呼吸。

  4.入静,不求入静,在三调的基础上,从感觉入手,使身体充分而舒适的休息,在不知不觉中而入静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内功歌诀

                心不调而自调,以感状态;

                身不调而自调,以求舒适;

                息不调而自调,以应自然;

                静不求而自定,以达无极。


静功姿势


  静功的姿势可按个人习惯任意选择,各种姿势均有各自的特点。单从身体放松上讲,卧姿比其它姿势的放松程度相对更为充分。静功与动功互练,并逐步过度到平时生活中的养成习惯,在不同的环境中,均保持身体的放松与心态的平和状态,养成“行、立、坐、卧不离这个”的习惯。因此有人称它为二十四小时练功,这也是自然而然的一种习惯。内功没有固定姿势,本章仅就常见而普通的静功姿势略举几例。

  (一)仰卧式

  (二)侧卧式 

  (三)单盘式 

  (四)双盘式 

  (五)无极式 

  (六)八式阳桩(左式) 

  (七)八式阴桩(左式)  


八原式拳谱


  (一)拳谱与音乐

  根据人体为一太极,上肢分两仪,方位乃四象,形态为八卦,形式成圆而构成八圆式拳谱。根据两手臂运动方向的异、同与先、后,运行弧形的大小与轨迹的长短,可演变出各种招法动作,这些均不外乎于八圆式拳谱的运动规律。因此,拳谱相当于音乐里的七个音符。如果根据健身、推手、散手等不同的需要,与各种步法、腿法相配合,可组成各自的运动教程;按用法编排,可组合出无穷无尽的拳术套路,套路又仅相当于音乐里的歌曲。

  在拳谱的运行轨迹上,根据躯干、手臂的技艺功能,使用时力量大小、速度快慢、力度强弱等差别,仅在推手劲别与方位上就有推带、 朋捋、挤裹、掀按、提采、挂 列、掩顶、拥靠、绞别、背扛、拱压等等。在散手中又增加了劈挑、砸攉、砍削、穿挂等更多的功能用法动词。由于十分繁琐,加之运用过程上的复杂变化,往往以招法名称而代之。如太极拳中拦雀尾就是以 朋、捋、挤、按为主;白蛇吐信以盖、穿掌为主。在太极拳的拳理上讲,一个圆圈为360度,在每一度上皆可用,身体上任何一点,都可随、可发。整体太极拳认为,方位分阴阳,劲力有刚柔,学者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拳谱及运行规律,如与步法、腿法相配合,招法的内容就更丰富了。

  (二) 八圆式拳谱

  四正式         四隅式

  A 上圆式        a 上圆式

  B 下圆式        b 下圆式

  C 外圆式        cd 外内圆式

  D 内圆式        dc 内外圆式

  四正式

  A 上圆式:

  即两手臂同时弧形后下至上而回,再前上至下而去各自完成一个圆形轨迹的运动方式为 A上圆式。

  

  B 下圆式:

  即两手臂同时弧形后上至下而回,再前下至上而去各自完成一个圆形轨迹的运动方式为 B下圆式。

  

  C 外圆式:

  即一手臂弧形外上至下而去内下至上而回,同时另一手臂弧形内下至上而回外上至下而去,各自完成一个圆形轨迹运动方式为D内圆式。

  

  D 内圆式:

  即一手臂弧形内上至下而回外下至上而去,同时另一手臂弧形外下至上而去内上至下而回,各自完成一个圆形轨迹运动方式为D内圆式。

  

  四隅式

  a 上圆式:

  即一手臂弧形后下至上而回前上至下而去,同时另一手臂弧形后上至下而回前下至上而去,各自完成一个圆形轨迹的运动方式为a上圆式。

  

  b 下圆式:

  即一手臂弧形后上至上而回前下至上而去,同时另一手臂弧形前下至上而去后上至下而回,各自完成一个圆形轨迹的运动方式为b下圆式。

  

  cd 外内圆式:

  即一手臂弧形内下至上而回外上至下而去,同时另一手臂弧形外上而去内下而回,各自一个圆形轨迹的运动方式为cd外内圆式。

  

  dc 内外圆式:

  即一手臂弧形内上至下而回外下至上而去,同时另一手臂弧形外上至下而去内下至上而回,各自完成一个圆形轨迹的运动方式为dc内外圆式。 

  

  拳谱歌诀              规律歌


  上下内外均成圆,          前非纯前,

                    后非正后。


  阴阳再分无穷环。          左非纯左,

                    右非正右。


  大小先后两仪变,          圆非等圆,

                    规律纯正。


  取舍怎能让谱全。          无所拘泥,

                    自然而去。


套路

            


  原地 16式太极拳    行功歌诀

  1 预备式      松静自然原则中。

  2 拦雀尾      桩起拨浪鼓弄通。

  3 云手       一动无有不转处,

  4 倒撵猴      摆来荡去不倒翁。

  5 白蛇吐信     主轴枢纽关键中,

  6 搂膝拗步     八式拳谱规律通。

  7 野马分鬃     左重右动步法用,

  8 搬拦捶      对称互换阴阳平。

  9 如封似闭     武学享受太极中,

  10 白鹤亮翅    劳心居力理未通。

  11 金鸡独立    流畅似舞水中游,

  12 腰折石人    勿忘勿助意气功。

  13 玉女穿梭    体用全在练己中,

  14 蹶脚      妙趣横生法能通。

  15 蹬脚      欲速不达功难就,

  16 收式      水到渠成是正宗。

          天人合一无止境,

          道法自然得真功。


刚、柔力练习


  力量训练是整体肌肉同时松与紧的练习,刚力属阳,主发、攻、打。柔力属阴,主随、守、拿。练习时要求自身保持平衡,不依靠外界接触物体做支撑,不做欲左先右,欲前先后的引手动作,做到自然而然。

  一、柔力练习

  柔力练习在整体太极拳运动的基础上进行,一般在物体(训练器材)上、或两人配合练习。以着地脚做支撑点(如两脚着地,同时做支撑点时,两脚支撑点上力量的大小,与两脚承受体重的多少成正比),把身体接触物体之处做为接触点。用力时,将整体肌群同时聚紧,力量同时到达触点与支点上,两点力量相对平衡,意思集中于触点上,然后全身同时放松。一紧一松反复练习,可用身体的不同部位做触点,对不同的方位、角度进行练习,根据个人体力掌握运动量。由于柔力练习肌肉紧的时间相对较长,通常称为持续力。

  二、刚力练习

  刚力练习要在柔力练习基础上进行,其原理为一致。只是肌肉紧的时间比柔力短暂。意想身体某处做为击(接触)点,在身体放松的状态下,可以在任何静止姿势的状态下,或在运动中进行训练,将整体突然一紧即松,力量从击点以刚脆、 爆炸的表现形式,瞬间释放于体外,此时击点与支点力到达要同步,感觉尤如整体细胞瞬间产生共振,身体通透而轻松。释放后自身不应残留任何力量。刚力练习,一般不在物体上进行,只对空间进行,避免造成损伤,此练习要在有经验者指导下训练,学者要仔细观察有素者练习的形态,按着力量从小到大,从弱到强,速度从慢到快的顺序进行。由于刚力的速度极快,也称为爆炸力。

  说明:如果柔力训练后,感觉触点外身体某处酸痛,表明不够完整,还有局部过多用力的现象。刚力训练后,身体某处关节、肌肉有牵拉疼痛,证明用力不够同步,由于某处发生了相对运动所至。力量训练与整体太极拳运动是阴阳关系,两者相辅相成,解决力量训练的毛病,提高力量训练的水平,多在整体太极拳运动上下功夫。


推手


  一、推手概述

  推手有打手、靠手等名称。因不采用拳打脚踢和超出关节正常活动范围的擒拿技法,形式上又近似以推为主,大概从杨式太极拳双推手以后,“推手”一词被广泛使用。推手是练拳学以致用的两人较技的方法,虽以破坏人体平衡为目的,但与摔跤、相扑等运动项目有本质的区别。推手时,双方力量不直接对抗,而是运用太极原理进行阴阳转化,避实就虚,以弱胜强的方法为技艺,其内涵十分丰富,充满哲理,与兵法并论,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,被历代武学家所重视。推手不但能提高技艺水平,也是检验太极拳水平的方法。由于推手交流不用护具,损伤较少,既文明、又有兴趣,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。

  古人推手是在最接近实战的范围内进行,与现代推手运动项目有很大区别;现代推手虽然受到规则的限制,而技艺方法原理却与古人推手一致。但观其现代推手并非如此,大多数推手双方,都是在“牛顶牛”的“双重”之病中开始,直到筋疲力尽而结束,始终看不到太极原理的运用。正如《太极拳论》所说的“有力打无力,手慢让手快,是皆先天自然之能,非关学力而有为也。”而真有技艺者实数罕见。

  整体太极拳推手,是在整体太极拳运动(知己功夫)熟练后,做刚、柔力练习(知己体验)的基础上再进行两人推手练习(知彼功夫)。在知己知彼功夫的练习基础上,再进行竞技推手。推手是以人体“万向轴”力学原理为依据,在两人(两组“万向轴”)互动中,遵循阴阳转化、消长规律进行的推手较技。推手中不产生死角,运用自如。学者要掌握“左重则左虚,右重则右杳;仰之则弥高,俯之则弥深;进之则愈长,退之则愈促”的技艺方法。在复杂的推手过程中,“虽变化万端,而理惟一贯”,做到一动无有不转之处。如有死角出现而发生“顶”的错误时,利用“万向轴”寻找对方合力的运动方向;如发生“丢”的错误,则在阴阳不即不离的粘中求之。掌握了人体“万向轴”,又会运用阴阳转化规律,在实践中细心揣磨,必有所得。其目的是向“人不知我,我独知人,英雄所向无敌……”之境界努力。

  二、推手练习

  推手练习与竞技推手有很大区别,它是两人配合练习懂劲(知彼功夫)和柔力练习的方法之一。推手练习是根据阴阳理论、《太极拳论》中“舍己从人”推手的经验,在整体太极拳八圆式拳谱的基础上,以四正式为主的两人推手练习的方法,例如一方做 A上圆式,另一方做B下圆式等等。这些方法就是与对方合力运动方向而一致,进行圆形轨迹的运动。在不“丢”不“顶”的粘中进行,从而培养懂劲的基本习惯。这是推手技艺必不可少的方法,尤其要严格按着推手练习设计的轨迹进行,切不可随意改变方位而出现逆行;否则,不但不能养成“舍己从人”的习惯,还会造成“舍近求远”与其背道而驰。学者要十分重视推手练习这一环节,大道至简而至易,只要方法正确,从中养成粘随的懂劲习惯,就会“踏破铁鞋无觅处,得来全不费功夫”。


推手述真


  (一)推手秘诀


                   推手秘诀


                  搭手对彼线,

                  情报从中探。

                  进退落空见,

                  回去重心还。

                  受力无不转,

                  如门在开关。

                  角度适彼力,

                  不即不离间。

                  前后左右对,

                  上下连随粘。

                  懂劲易又简,

                  方向认真辩。

                  从人虽关键,

                  从己亦不难。

                  整体阴阳通,

                  推手便成功。

  (二)秘诀详解

  搭手对彼线,情报从中探。

  当与对方接触时,用整体柔力通过接触点,直指对方“主轴”线(重心),此为搭手法(如果对方不动,可用兵法“敌驻我扰”),可以通过对方重心,探清其运动方向、力量、速度及变化的信息。(兵家称之为“反以知彼,复以知己”),称为知彼法。

  进退落空见,回去重心还。

  当对方进攻时,我以退引进,使对方力量偏离我“主轴”线而落空(兵法是“敌进我退”),此为随法。如果对方落空或直接后退,我反方向回去,进攻对方重心(兵法是“敌疲我打,敌退我追”),此为发法。

  受力无不转,如门在开关。

  每当受到力的进攻时,利用人体“万向轴”进行转动,做到一动无有不转之处,而没有死角。使对方感受到力量如作用到了有轴之门上,无论是去与回,均不能发挥自己的全部力量。

  角度适彼力,不即不离间。

  转动的角度要适合对方力量的大小、运动路线的长短,双方相对吻合,即要使其力量落空,又与对方不分离,使对方攻不得力,退又不能逃脱的程度。

  前后左右对,上下连随粘。

  在三维空间中,分力的方向是,对方向前我向后,对方向左我向右与对方力相同的方向而行。对方向上我向上,对方向下我向下而随。在此运动规律中相随,使攻者(阳)与随者(阴)不分开为粘,一次粘随不得力,可接连相粘随。

  懂劲易又简,方向认真辩。

  能做到粘随,就是懂劲。懂劲的方法非常简单,很容易学会。主要的方法是认真识别对方合力的运行方向,与其同行而不分开即可。

  从人虽关键,从己亦不难。

  舍己从人是学会推手的关键所在,以后,就不难做到控人从己而从心所欲。

  整体阴阳通,推手便成功。

  如果将整体太极拳运动原理及阴阳学说弄懂弄通,学习推手就很容易成功。

  (三)要点

  推手秘诀中的搭手法、知彼法、随法、发法,是推手技艺的战略方法,不能以招法视之。此四种方法环环相扣, 缺一不可。 如果搭手法不正确,就无法完成知彼法,不知彼合力的运动方向,又怎能与其相随,不能相随而盲目发力进攻,不但耗其力,又易被对方所乘。四法齐备,进可攻,退可守,从宏观上就掌握了阴阳学说在推手中的应用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
 
版权所有:整体太极拳网 www.zttjq.com 馆址:中国辽宁省锦州市凌河区安居小区胜河里5-32号 电话:13636519541 邮箱: cnzttjq@163.com

技术支持:致远科技 备案号:辽ICP备19019006号-1
0.0347s